《头脑特工队2》:票房大超前作,水准略逊前作

 人参与 | 时间:2024-11-22 00:22:56

温馨提示:本文有剧透!头脑特工

2015年上映的队票《头脑特工队》是皮克斯动画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制作组以天马行空的超前柳州市某某计算机维修网点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妙趣横生、奇观不断的作水准略作大脑世界,鲜活的逊前情绪角色和真挚动人的剧情打动了无数观众,让许多人意识到“拥抱悲伤”对心理健康的头脑特工重要。

时隔九年,队票《头脑特工队2》终于上映,超前上映首周的作水准略作北美票房突破1.55亿美元,成为北美影史开画票房第二高的逊前动画电影(第一名是《超人总动员2》)。去年开画票房1.46亿的头脑特工《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最后拿下了影史动画票房亚军,今年《头脑特工队2》大有一鼓作气、队票超越《冰雪奇缘2》直取冠军的超前势头。

《头脑特工队2》海报

不过相比创纪录的作水准略作票房,《头脑特工队2》的逊前口碑并不如第一部。前作的Metacritic和豆瓣评分为94分和8.8分,本片则是73分和8.4分,问题出在哪儿呢?

本片呼应第一部结尾留下的“青春期按钮”彩蛋,聚焦于女主角莱莉进入青春期后的故事。

在这青春期的柳州市某某计算机维修网点节骨眼上,情绪控制中心也迎来了四位新伙伴:焦焦(焦虑)、尬尬(尴尬)、慕慕(羡慕)和丧丧(无聊)。带头人焦焦认为莱莉要多为未来考虑,建立新的自我认知,于是他把第一部的情绪五人组关进了大脑记忆区,用焦虑驱使莱莉做出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为了阻止焦焦对莱莉的伤害,五人组需要重新夺回情绪控制中心。

《头脑特工队2》剧照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焦焦的塑造了,这实在是我们太熟悉的一种情绪,代入感拉满。焦虑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魔鬼,不断在我们耳边低语着“我还不够好”。在焦虑的驱使下,我们不断拿放大镜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想象别人对我们的不满和嘲笑,让自己始终活在不安和压力中,担心一不小心就坠入万丈深渊、人生从此一蹶不振。

在焦焦掌控了情绪控制中心的大权后,莱莉陷入了“焦虑过度”的麻烦:她把注意力放在讨好冰球前辈身上,忽视了和即将分别的好友共度剩下的时光;她不敢向前辈们暴露真实的自己,隐瞒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害怕自己选不上冰球队员,她还潜入老师办公室偷看笔记;在比赛场上为了多拿分,她忘记了团队合作,成了一匹横冲直撞的独狼,甚至撞伤了好友。

作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焦焦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角色,但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结局对焦虑的解决方式太简单粗暴,远不如第一部饱满动人。

《头脑特工队2》剧照

这里拿第一部做个对比,第一部莱莉的问题是“压抑悲伤”,为了说明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部做了一系列具体的呈现。

当冰棒(莱莉童年的想象朋友,一头粉红大象)因为火箭车被推下悬崖处理掉时,他感到非常沮丧悲伤,什么事都不想做。乐乐说了一堆正能量的话去鼓励他振作起来,但什么用都没有。而忧忧并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她只是看到并承认了冰棒的悲伤,让冰棒在倾诉后抱着自己痛痛快快哭了一场,之后冰棒就自然振作起来。这也让乐乐第一次意识到悲伤的价值所在。

《头脑特工队》剧照

之后等乐乐和忧忧回到情绪控制中心时,情绪控制台已经陷入一片灰暗的死机状态,任何操作都没有用。当忧忧碰触到控制台时,控制台才恢复了正常工作。接下来忧忧又把快乐记忆球转换成悲伤记忆球,让莱莉不再压抑悲伤,向父母倾诉自己积压已久的想法和感受,最终重新振作起来。

《头脑特工队2》剧照

可以看到,第一部对“压抑悲伤”的解决既有具体的操作过程(找人倾诉、大哭一场),又有象征意象的转变(控制台和记忆球的变化),是一个逻辑和情绪都非常流畅的过程,所以才能让观众产生共情,被“拥抱悲伤”的理念打动,觉得自己也被治愈了。

下面看看《头脑特工队2》是怎么解决“焦虑过度”的。本片引入了一个新的设定——信念树。莱莉经过挑选的记忆球会被放入信念池,从这些记忆中会生长出一根根类似琴弦的信念树根,信念树根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在情绪控制中心长出信念树。

《头脑特工队2》剧照

信念树是莱莉对自己的核心自我认知。乐乐之前往信念池里放的都是积极的记忆,所以莱莉的信念树就是“我很棒”。后来焦焦放的都是关于挫折的记忆,所以莱莉的信念树变成了“我还不够好”。

当情绪控制中心陷入一片焦虑风暴时(表现在莱莉身上是几乎要惊恐发作),乐乐拔掉了焦焦的信念树,把原先积极的信念树装了回去,但焦虑风暴并没有停止。乐乐找到的解决方法是让所有的记忆球统统进入记忆池,形成五花八门的记忆树根,最终长出一棵形态不断变化的信念树。

电影似乎想传达这样的理念:通过接纳或好或坏的各种记忆,我们会看到真实的自己不是非好即坏的二极管,而是更复杂多元的个体,一件事做得好不好无法定义我们是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就能放下对未来的担忧、对完美的苛求,去专注享受当下。

《头脑特工队2》剧照

听起来挺有道理,可惜电影的呈现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操作过程。悲伤时找人倾诉、大哭一场是容易做到的事,但焦虑时如何接纳不同记忆、建立更多元的自我认知?不知道。电影里的莱莉什么都没做,情绪小人们在大脑里一通忙活,上一刻还几乎精神崩溃的她下一刻就突然想通了、不焦虑了,这样的转折实在过于简单粗暴。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体验过焦虑的人都清楚,在消极想法和负面情绪的连环轰炸下,大脑很难去进行这种抽象复杂的思考。就算能做到,这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建立新的自我认知。

所以相比第一部,本片对“焦虑过度”的解决无论逻辑还是情绪转变都比较生硬,道理很精彩,但远不如第一部的“拥抱悲伤”朴实易懂、打动人心。

《头脑特工队2》剧照

本片的另一个遗憾,是对大脑区域的描写缺乏想象力。第一部撇开主线剧情,光是看怎么把大脑区域具象化成一个个有趣的场景就值回票价,从把角色二维化的抽象思维区,到批量制造男朋友的想象区,每个都是趣味性拉满。

《头脑特工队》剧照

本片虽然也贡献了一些新的场景,比如头脑风暴、意识流、未来预测中心等等,但在呈现上实在缺乏想象力。头脑风暴就是一片风暴,意识流就是一条河,未来预测中心就是一堆脑细胞在画图,趣味性远不如第一部。

本片也有一些很不错的新点子,可惜的是电影内容要聚焦于应对焦虑,这些点子只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错过了深入挖掘的机会:

电影介绍了四个新情绪,但90%的戏份都给了焦焦,剩下的尬尬是干体力活的工具人,丧丧和慕慕完全是凑数,删掉都不影响剧情。

青春期是青少年情绪变化激烈的时期,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说,电影开头就展现了莱莉情绪敏感、自我意识增强、和父母吵架等一系列现象。本以为电影会讨论如何应对这些青春期麻烦,结果后面就完全不提这些事了,仿佛解决了焦虑问题后,莱莉的青春期就一帆风顺了。

电影也试图探讨成长对快乐的影响。乐乐有句非常打动我的台词:也许长大后快乐就是会变少的。电影也把“越长大、越快乐?”当成宣传语印在海报上,这真的是对成年人杀伤力巨大的一个话题,我也很好奇电影会如何表现,乐乐是不是会交出自己的情绪领导权?可惜和青春期的话题一样,也是起了个头就没然后了。

《头脑特工队2》剧照

总得来说,《头脑特工队2》站在第一部建立的趣味世界观上,也有一个素材极其丰富的青春期去深入挖掘,但电影最终选择了一个最保守缺乏惊喜的方向,复刻了第一部的剧情模式,同时又缺乏第一部的流畅和想象力,青春期也基本成了一个噱头。

这并不是说本片有多差,它依然是一部值得观赏的佳作,只是有超神发挥的第一部珠玉在前,现在的表现让人难免有些遗憾。

顶: 17772踩: 842